【只是先出生的我】 老師是個什麼工作?
我只是比你們先出生一點而已

只是先出生的我/先に生まれただけの僕/2017/櫻井翔主演
劇情介紹
男主角原本是個精英商人後來轉任校長來改善學校的經營狀況,毫無教育經驗,剛到學校不斷用客戶、商品、股東等商業術語,讓老師們都聽不懂,被認為是外行,但他用行為和態度,慢慢的改變老師的想法,進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讓他們以學校為榮。 雖然是個校園劇,但以經營者的角度進入,架構就不一樣了,故事別出心裁,時而輕鬆時而嚴肅,劇中結合親情、愛情、友情,貼近我們的生活,一起進入他們的世界,一同感動一起開心吧。
以最好的自己為目標,今天的自己是為了明天的自己而努力,明天的自己為了後天努力
給學生、老師或嚮往成為老師的你
講師與老師的差異
講師的工作,教導課本上的知識,協助理解及取得好成績。
但老師應該除了教書外,還要告知社會的規矩與構造,讓他們與外界接軌。
在劇中舉助學金的例子:助學金是債,大學畢業後開始償還,加上利息要還十年以上。 必須讓學生明白助學金意味著什麼 是很重要的,如果只告訴他們消息、優點,而沒有告知缺點及背後的意義(如學習的意義),或輕描淡寫的帶過,學生真的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多點數據及貼近生活的比喻,讓才10幾歲的孩子更好理解,選擇想要的生活。
話說老師曾經講過這些話嗎?
現在回想起來,在求學階段老師上課上到一半會突然講出一些人生感慨,自己的觀察及親身經歷,有時挺跳TONE,因為人和內容對不上來,不過也有的像劇中真的改變學生的,當然也有忙著趕課,催促同學讀書的。以上,這是大學前的版本...
到大學時,學生會開始對【時間】很敏感,早8、一堂三小時、這周的第一堂等等,像我有很多人生的哲學是在老師無意間,沒講上課內容的時候學到的,有的同學會覺得老師浪費了一節,或課後覺得今天根本沒上到什麼早知道不來等,但我覺得大學老師不時提個問題讓你思考,有認真吸收那就是你的了。
學校存在著利益關係
學校說白了是個買方與賣方的關係,學生是客戶,家長是股東,學生考量社團、師資、設備、環境、錄取率、地理位置等,進了學校繳了學費,學校對這學生有責任的,服務直到畢業,甚至成為校友還繼續幫忙的,因此在這過程中對學校有什麼不滿應該要反映出來(例如設備太糟、老師沒在上課、想學習什麼等)告訴老師校長、寫請願書、告訴媒體、靜坐、請家長出面等,讓學校知道學生真正要的是什麼,明確的告知我的權利被剝奪了。
台灣學校缺乏:出社會的生存能力
看完這齣後有些共鳴及感觸。
人生有超過20年都在學校,從懵懂上學、被迫上學、思考為甚麼而上學,你每天所面對的環境就是學校,上完課去補習班或才藝班,而這樣生活的孩童,年齡層不斷在下降。家長為了寶貝孩子的未來,希望能贏在起跑點上,補東補西,搞的比上班族還忙。孩子進入學校後看見其他同學的成績比他好,他補的我沒補過,必勝布條一拉繼續向前進,如果沒有改變思維,持續追求名利,得到大人們的讚美,那6年→三年→再三年也就只是【換間學校】念而已,各個成為考試達人,畢竟考古題準備一下,學業取勝嘛。
思考未來比盲目追求重要
看完這部讓我返回思考了台灣的教育,值得深思。推薦給大家這部:只是先出生的我
相關連結:
先に生まれただけの僕
只是先出生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