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管理之電影分析 心中的小星星V.S. 孫子從美國來

心中的小星星
上映日期:2007年
主演:阿米爾·罕 (同時也是導演、監製)
產地:印度
「每一個天資獨特的孩子,都需要一個懂他的老師」

孫子從美國來
上映日期:2012年
主演:羅京民
產地:中國
「當孫悟空遇到蜘蛛俠」
- 理論分析工具
採用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六大價值取向 理論分析
1. 對人性的看法
小星星 → 依照宗教的角度去分析,由於他們對於宗教的虔誠讓他們對於善惡分明,但是這也局限了他們接觸其他的知識,比較容易被單一思想綁架。
美國 → 本片主要講述親情之間的關係變化,以及鄉村鄰里間的互助關係,站長想請老爺爺在皮影戲中復出,孫子的父母為了工作上的需求而奔走,各有各的立場與需求,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的界定。
2. 人們對自身與外部自然環境的看法
小星星 → 原先他們比較依賴自然環境,認爲環境可以影響別人,但是在時代不斷進步下,也減少了對於自然環境的接觸,反倒是依賴自行創造的環境來影響人。例如:影片中小男孩被父母認爲難以管教,送去另一個環境以更嚴格的方式教育。
美國 → 在農村生活裡,可以略一窺之村民們與環境是如何相處的,鮮少的交通機械,飲食與住宿都非常原始純樸,對自然環境的傷害相較於城市來說相當的小。
3.人們與其他人的關係
小星星 → 在印度人與人之間是比較傾向於集體主義
根據影片中的描述,把小男孩送去另一個環境並不是為了他好,而是希望他可以和其他小孩恢復正常,而且是他們大人眼中認爲的正常。
美國 → 爺爺避諱讓孫子在村里拋頭露面,特地讓孫子把頭髮染黑。由此可知,爺爺非常重視自身在鄰里之間的眼光與言論,害怕村里人們得知後的閒言影響自身生活,極度在意他人觀感。而自從爺爺答應擔任村里皮影戲的教學導師後,才帶著孫子出現在村里中,可以料想爺爺過去在村裡的生活較為獨來獨往。
4. 人的活動導向
小星星 → 印度傾向於强調行動,會把焦點放在行動上,并且行動給所帶來的結果或是行動本身所可以帶來的結果,透過行動來提升自己的價值或是創造價值。例如:影片中的小男孩最後透過自己的天賦-繪畫來證明了自己的價值,而老師也透過繪畫挽救了一位學生。
美國 → 飲食差異如黃麵和漢堡牛奶。文化差異如蜘蛛俠和皮影戲。後來爺爺開始願意去理解孫子為對方行動,製作做蜘蛛俠的皮影戲角色
5人的空間觀念
小星星 → 空間觀念傾向於公共的,比較難以有個人隱私,就連舉動都會受到矚目,更別提自己的空閒。例如:小男孩非常害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障礙,因爲與別人不同,因此盡量把自己裝成與正常人一樣。
美國 → 爺爺會去翻動孫子的東西以及玩具。由此可知,較沒有私人的的空間觀念,對於他人隱私較不重視。其中也包含了關於爺爺對孫子以上對下的態度去面對,認為大人中就擁有權力去支配或代為決定小孩的各種選擇與行為。
6.人們的時間觀念
小星星 → 影片中小男孩日常生活的家庭就明顯地可以看出他們非常注重時間,他們都有屬於自己的個人行程表,更是會按照其來完成自己的日常,但是小男孩卻例外,除了是基於學習障礙,更是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是無法加到自己的行程表裏,例如:與大自然接觸、繪畫等等。
美國 → 父母因工作而先行離開,僅留下一張紙條做交代,返家的時間也非常含糊,對於照料孫子的細節也並無太多詳述。由此可知,可見對於時間的概念較為含糊與寬鬆,並無精確的安排。
- 兩部電影的相異點分析
1.小孩是主角之一及皆有了解小孩的人
(小星星 → 小男孩不擅長讀書讓爸媽很頭痛)
(美國 → 小男孩因習慣不同有文化衝突)
2.化解差異
(小星星 → 學習障礙的孩童遇到好老師改變他所面對的窘境)
(美國 → 思想保守的老人VS美國土生土長的孫子,透過互相理解解決文化及習慣差異)
3.小孩內心變化與適應社會化的轉變
(街景及相處方式、飲食、思想都展現當地特色)
4.溝通問題
(小星星 → 因閱讀障礙讓小男孩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出現問題)
(美國 → 因語言不同而讓無法順利溝通)
5.有第三者介入讓溝通順利
(小星星 → 由美術老師當小男孩與父母間的溝通橋樑)
(美國 → 爺爺讓鄰居小孩來當他與孫子間的溝通橋樑)
6.傳統的思想教育
(小星星 → 先入為主的觀念讓小男孩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甚至認為小男孩難教育而送去寄宿學校,讓小男孩心靈受創)
(美國 → 因傳統思想的觀念與女兒無法好好溝通,也不會表達內心想法,只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7.藝術方面的文化一開始並不認同及盛行
(小星星 → 畫畫天分在現實社會不法生存養活自己)
(美國 → 皮影戲會因為文化進步及時間而淡忘)
相異點
1.關注的主題不同
(小星星 → 探討弱勢族群在社會上的問題)
(美國 → 沒有接觸過西方文化的爺爺,透過相處解決隔閡)
2.探討主題不同
(小星星 → 傳統教育體制VS創新教法讓學習障礙孩童理解課業問題)
(美國 → 中西文化的差異,透過一次次的衝突及包容達到最終的平衡狀態)
3.感受不同
(小星星 → 大量歌曲帶來歡樂氣氛,從對社會的不適到順裡找到自己)
(美國 → 平穩描述爺孫互動,少曲折卻展現了平淡中的幸福溫馨感受)
4.故事背景不同
(小星星 → 以教育的角度為觀點作為電影主軸)
(美國 → 以親情的角度為觀點作為電影主軸)
- 心得
[心中的小星星]裡的小男孩最後遇到一位懂他的老師,為他開啟希望之門。反觀台灣,無法跟上規範的小孩,社會為他們開了一條路:特教班、加強班。看似有關懷及照顧他們,但也代表為他們貼上標籤,所做的行為都會受到異樣的眼光對待。
[孫子從美國來]的爺爺長期居住在鄉下,不瞭解美國,對兒子帶回來的寡婦及小孩不諒解。但透過一次次地跟小孩相處,漸漸的膫解與釋懷。台灣也有對異文化的刻板印象,因為沒有實際接觸及交流,有些不諒解及批評。
我希望台灣也能拍出這樣的電影或電視劇,探討弱勢族群或文化差異的。台灣雖然是個島國,但跟其他國家的交流不算太普及,也不夠積極,導致國人對台灣不瞭解,過於崇洋崇日或於崇韓。所以希望能藉活動或戲劇,讓大家能反思自己的行為及作法,讓社會能更友善及進步。
----------
心中的小星星Taare Zameen Par
相關連結:搜尋:心中的小星星 youtube:心中的小星星
孫子從美國來A Grandson From America
相關連結:搜尋:孫子從美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