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現徵文投稿-人生的路沒有「一定」,只有「選擇」──給要念工業設計的同學,或還在思考的學弟妹


Submit an article for Crossing
文章 : 人生的路沒有「一定」,只有「選擇」



給要念工業設計的同學,或還在思考的學弟妹:

我讀台灣中部的國立大學。從小住在家,終於等到上大學有機會逃離家裡的我,選擇了一個聽說前景不錯、薪水高的科系。

上課內容與人員組成


一個學期有 18 堂課,平均一個月一個課題,每個作品的流程是研究分析、畫草圖、做模型(草模、精模)、做展版,到發表。

一年級學習基本設計、美感養成(連帶著必修素描、色彩學等)。一個學期最多可以修 25 學分,除了設計方面外還有通識(法律、國防)、國文、英文(如超過畢業門檻可抵免,亦即不用上課)、體育⋯⋯,加一加大概就 18-19 學分了,不太能選擇其他的。


二年級學習基礎產品設計,製作手工具(5-6 人為一組,共同主題製作不同產品)、海洋文創、壓克力製品(針對材質特性,製作相對應產品)等。還是有系所必修(電腦軟體、人體工學、工學等)及校內必修課(通識、體育、英文、國文),但可以選修其他系所了,或是參與社團活動。

三年級學習產品設計,製作烤箱、情感燈,參與設計競賽。每個作品的製作時間拉長,一學期兩個作品,從草圖、精圖到可以運作的發表模型;發表的展覽天數也拉長,供大家參觀指教。

四年級製作畢業設計,須參加一個展覽才能畢業。2 人一組,製作 1:1 或比例的模型,從研究分析到規劃全班展覽布置,為期一年。先選定一位專題老師,再來選定主題、水平發想(擴散式發想)、垂直發想(鎖定主題延伸)、草模、與模型廠商聯絡(或自行製作)、修改細節、上色、展覽規劃(抽籤選位、布置、作品搬運、現場販售商品等)。整體時間算來很緊湊,再加上還有其他課想修或重修的,整體的壓力會更大。

再來提到班上的人員組成及變動。班上的同學由高中生考上者、機械背景者、設計背景者三大類組成,大約 50 位。由於一年級會先學習設計的基本概念,對於原本設計科系的同學相對上手,反觀機械背景的同學來說,挫折感較大,因此一年級有超過 5 位同學轉系、轉校。二年級後人員變動逐漸減少,有交換一年的學生加入,也有轉系進來的人,加加減減大概 40 位升上四年級。

有人說讀設計很操很辛苦,假日通常都待在工廠,重點是花的時間跟精力往往不會反映在成績上,老師一樣會批評你、希望你更好。同時,不僅透過一次次的練習讓你的抗壓力更強,所有的作品的材料費都要自行吸收,因此在學校還有一句人人在說的玩笑話:「一人一麵包,救救設計人。」

看完上述後,可以知道工業設計的作品小至手機大至車子,都由設計師包辦;主題方面,從家具設計、工藝設計到社會設計等等,相當廣泛,要學習的知識很多。因此可以思考你的每項作品,是只為了作業,還是要自用,或是要用心做好每個作品、販售出去。大學每個學期有 25 學分可以選擇,有不同科系可以交流、社團可以參與,時間上就由你自行分配。

從「分數」到「薪資」

這是一段過渡期,我到畢業後還持續適應了很久。大學畢業後決定不往設計方面專研,也不繼續上台灣的研究所,而是先找工作。目前正在從事網路企劃方面的工作,從企劃發想做起,往行銷台灣的方向邁進。所以如果不繼續求學,那麼大學四年會是你從「分數」到「薪資」的準備期,從兼職到全職的適應。

我上了大學以後才知道原來我之前都不算動到腦,同時也開始思考以往的求學環境與制度出了什麼問題及該如何離開深淵。大學以前,學習時不斷被動吸取別人的知識、歷史、經驗,有時也靠這個換取分數,這樣下來,導致成績差的人容易感到自卑,興趣較為特別的人則可能會覺得自己很「怪」。

教學模式一直雷同,老師開啟連續播放模式,短時間內給學生塞一堆,但學習內容與生活有關的比例卻少得可憐。在分數評量的世界裡,考卷的類型、出題方式不管到哪個年級都一樣!導致大家對未來一直很茫然。被動學習,是悲哀、盲目、跟風的學習,每個都學一點,沒有整合的能力!

而結束整個求學階段後,一樣有數字要追求,但是是金錢、是薪資。只上課、只投履歷,這樣的步驟是不夠的,需要一直練習一直改進一直追蹤,例如想要再學習什麼、為什麼找不到工作、為什麼面試會失敗⋯⋯,學著思考這些讓你自己更精進。

你必須學會行銷自己,如果連你都不相信自己,那麼沒有人會覺得你很厲害──為什麼老師應該給你更高的分數?為什麼公司要雇用你?

從被動到主動學習很重要,以往分數就固定在那,上學有成績、有分數要去追求,漸漸地也就習慣了這樣的模式,但「主動」並非只包含爭取分數本身;以選校為例,要遷戶籍、報名卡位、依成績證照分發等等,爭取一個職位、甚至是興趣,也要早早準備,才不會陷入落榜的深淵。

人生的路沒有「一定」,只有「選擇」

明星學校畢業後工作高薪,出生──長大──工作──結婚,比賽──得獎,這條路越多人走,就越多參考,但往往規範也多。大家不看好的路不是「一定」都是不好的,往往其他的路因為沒有人走過,所以空間越大。走別人走過的路沒什麼了不起,最輕鬆、最保守、最安全,但如果一直在等著別人告訴你下一步在哪,那路上的美景都是別人給你的,走不久的。

或許你可以笑哥倫布:船開出去都可以發現新大陸!但是,第一個做到的人最不容易。

你會在這路上遇上未知的挑戰,但經歷些風風雨雨後,成功才可貴!

我並不認為畢業後不往本科系的方向走,就代表浪費了求學階段的時間;因為這些知識你永遠不知道哪天會用到,每個人不同的特長都是可貴的。

告訴各位這些,是希望大家能想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讓科系、學校、制度成為幫助你的跳板或過客,而不是一味地濫罵。自己的夢想只有自己知道,並且要努力堅持下去。




Popular Posts